查看原文
其他

结构学宣言

结构学 2020-02-20

以下文章来源于守夜人总司令 ,作者觉悟者

生命体最本源的特征就是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并试图在混沌中建立起秩序——秩序产生美:无论是建筑、组织、甚至人本身,所有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让人窒息的美感皆源自于一种秩序之美。生命体都必须面对死亡,能够制造死亡的力量能在最底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真正信仰的只有力量,制造混乱和建立秩序都是力量最直接的展示方式!


我们的《结构学》研究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的求存之道。它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生命体的底层逻辑决定覆盖其上的一切;精神结构决定生命体求存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结构力量决定求存行为的边界、选择和路径。《F1:底层逻辑》、《F2:精神结构》需要重写,《F3:结构力量》还没有写完,只完成原理部分,还需补充应用部分,我会在觉悟社里更新。


我相信《结构学》面世之后,那些糊弄人的把戏会被《结构学》从源点上拆穿;也同样相信《结构学》会从源点让更多人明白是什么在驱动着自己的行为,是什么在驱动着周围的人和事。如何变未知为已知,把不确定限定在确定的边界之内,以及如何见大行远和见微知著!


差不多一年前的某个周末,一位基金经理朋友需要判断贸易战会不会爆发,无论爆发与否它们机构都有相应的投资组合。于是,我花了24小时写出这篇《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阐述清楚为什么中美的贸易战不但会爆发而且不可避免,因为存在结构性的冲突。为了方便转发给对方,我就把它放到了一个闲置了3年的公众号上。我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让一直闲置的公众号突然活跃起来,继而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了成体系的阐述,我决定提炼出《结构学》这本书。我之前从不写文章,是因为我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不言而喻的,连我这样的人都明白,还有谁会不明白呢?结果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不经意间的行为会引出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它给你新开一扇窗,让你突然间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千世界。俗人畏果,智者畏因——起心动念之间往往就决定了后面一系列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


底层逻辑


千百年来,农业文明下熏陶出来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类比和联想,往往缺乏逻辑训练,也缺乏成本意识。我们喜欢结论式的格言,但毫不关心从格言到现实之间是否存在严密的逻辑推演。因此,结论都只能靠心领神会,而无法以通用的方式让人能无差别的重现!我们习惯把宏大的社会结构变迁归结于伟大人物之间的意气之争。人们关注的是舞台上的明星,而不是能够造星的经纪公司和隐藏得更深的行业规则,以及催生这个行业快速发展的资金来源!我们的《二十四史》从头到尾都只有关于王侯将相的故事。像《殖货列传》这样的篇章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点缀。而影响了中国社会二千年统治的”盐铁专营”制度不过是散落在人物传记中只言片语的零碎!一位湖南老乡曾经说过: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人与地斗,其乐无穷;人与人斗,其乐无穷——人的斗争固然精彩,但搞明白人为何会斗则更加精彩。当你不得不争斗的时候,就说明已经陷入匮乏的境地,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生活中许多自认为很聪明的选择,其实不过是在自己熟悉的几个选项中来回的权衡。然而,起决定性的因素往往又不在这几个选项之中!


我们《结构学》的第一个应用案例是《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后续的现实就如同文中预测的一样,美国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了一脚,从此开启碎裂的序幕,永远回不去了!《结构学》的第二个预判案例是《C12:务必要振兴建设兵团!》,《新疆的族群结构特征!》是对第二个案例的补充说明。现行的政策和当地的实情已经证实了我们在文中所阐述的逻辑。它是社会治理政策在那个生存结构中的最佳选择。如果你读懂了《C20:法律的本质!》你会理解的更加深刻一些。第三个大的应用案例就是关于供销社体系会被重新激活的预判:《A24:刘士余去供销社干什么?》这个判断在写出来的时候遭受过狂风暴雨一样的谩骂。直到政策逐步落地,一点一点被现实所证实,谩骂之声才逐渐止息。我并不怪这些谩骂的人,只是无比的同情他们——这是习惯成自然,想必在生活的起它方面也往往后知后觉——生存策略和认知体系以及心理状态都滞后于现实的变化,生活中常常会被某种惯性所裹挟,深陷于冲动和懊悔的恶性循环之中…


精神结构


家母总是会为一些还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担心,尤其不放心的就是我。虽然我每一次都超出她的预期,但她似乎总是对我忧心重重。我从小到大就不怎么听话。这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之中,太有主见往往是一种罪过,因为你会让父母感到力不从心!一个人如果在心里把自己定义为弱者,往往会对任何未知的事情都感到恐惧,并且在任何事情上都会采取最保守的应对方式。在那些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出口的人身上,你很难找到理性和勇气。那种悲观的看待一切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不仅自己如此,还会强迫周边的人也如此,否则自己就会心神不宁。自认为自己是弱者的人,渴望自己能知晓一切、控制一切,唯有如此才会感到心安。如果我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听话”是一个不错的相处模式。可惜我的智商、勇气和主见都远远超出她老人家设定的最高上限。这让她极度的不安,生怕我惹出会让她承担不起后果的事情来。


随着年龄和智慧的增长,我发现这不是某一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某个群体都存在这样的状况。他们生活中的许多行为似乎并不是自主做出的决策,而是被一些无形的东西所驱使。如果你能洞察驱动他们各种行为的源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几乎能够精准无误的预测到他们接下来的每一步反应——就如同你掌握了一个计算的公式,输入角度和初始速度,你就能计算出一个台球的碰撞点和运动轨迹!一个群体在生存结构中的共同烙印必然在其内在的精神结构中形成某种内在约束的禁锢,即便外部的边界已经消失,内在的禁锢依然存在。这种内外相互叠加的约束编制出一张隐性的网,人就困在这里面——它既是堡垒,也是监狱!


十六岁那年,我开始模模糊糊的理解这些。从此以后,对大人们就没那么害怕了。所有的恐惧都源于未知的不确定,一旦能把未知限定在某种已知的范围内,变不确定为确定,恐惧就没那么严重了。当时我惊喜的发现那些让我感到恐惧的大人们也不过是某种我无法描述的力量的俘虏——那种神秘力量在驱使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继而引发他们产生某种诉求,随后驱动他们的行为。如果你能够洞察到这种神秘力量,你就能充分的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牵引——无论是选择逞强去激怒对方,还是选择装死去满足对方的诉求,都不过是策略。此时此刻你才会真正的感受到什么是自主和自由…


一个族群的文化心理及生存哲学是千千万万个体构建而成的更大生命体的精神结构。我们在《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中阐述了某些无比英明神武的决策并非由个人做出,而是被某种文化深度浸染的精英群体所形成的共识——驱动他们做出这种决策的是这种文化的底层生存哲学!这种充满远见和智慧的取舍和决策往往会在不同时代的精英群体身上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共同特征。换而言之,这也是群体共同的生存策略所形成的内在惯性。


结构力量

几个月前的一个周五的晚上,我通宵加班写出了那篇《F3:结构力量》。早餐送来之前,你们在星球觉悟社里看到了初稿——它就是现在发布出来的第一部分。我用严密的逻辑从原理上阐述了结构力量的内在形成机制。因为是原理,所以比较抽象和理论化,但原理性的东西才最有价值!


结构力量是由内而外打破结构内在约束的唯一方式!当科技所形成的自我强化循环叠加的结构力量一旦突破土地的禁锢,人和地的终极矛盾就能得以缓解——土地的产出决定了所能供养的人口规模,人口的规模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决定了内部的资源分配方式,以及覆盖其上的各种习俗和制度: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其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共同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既包含具有明确导向性的内部激励机制,也包含各种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支点。无论是生活中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价值判断,甚至法律制度,都是为了有利于存续而进化出来的工具。


纵观人类的历史,当一个区域的人口繁衍超出其土地产出之时,生存竞争的惨烈程度必然加剧,并通过血腥的杀戮重新回到平衡。这个平衡点就是人与地的平衡!它是群体生存结构中的关键支点。一旦结构的关键支点无法被突破,结构内在的约束力会形成一种周期性无差别的碾压!因此,历史记录的那些兴亡更替不过是同一生存结构中来来回回的循环往复。工业革命是科技元素形成的结构力量由内而外的突破了原有生存结构的内在约束,准确的说是突破了土地的内在强制性束缚,从而缓解了人与地这个核心矛盾所形成的内在制约力。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国家还是人类这个整体,所有生命体都永远处于匮乏之中。它源于生命体本源的特征——生命体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有限的资源利用能力之间的悖论。因此,生存才需要竞争——争夺的不仅仅是当下存续所需要的资源,还包括未来存续所依赖的资源。教育的竞争其实就是在争夺发现和利用那些有利于未来存续所需的未知资源的能力!


基于生命体本源的这种特征,决定了生命体只有两种选择:1. 利用结构力量实现突破,重塑自己的生存结构,从而达到破格获取的目标,为存续获取更多的资源。2. 自我弱化和自我麻痹,降低自身生存所需的资源,在夹缝中求存。无论个体还是整体,存续的根本在于:不断形成结构力量去突破内在约束并创造增量,或者阻断破坏秩序的结构力量的形成,防止自身陷入无序的混乱,维护有利于创造增量的秩序。


20年前,台湾的电子产业不仅仅傲视大陆,而且在国际分工协作中也独占鳌头。大概十几年前,我在学校机房里登陆台大的BBS看到过一篇文章,他们在讨论利用开源软件结合台湾在半导体硬件上的优势,开发软硬一体的产品和服务,在现有的产业上更进一步。坦白讲,这就是现在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的雏形,而且当时他们真的有那样的基础。然而,它仅止步于台大BBS上的讨论,而没有形成社会产业政策。当时的整个台湾社会都沉浸在岁月静好的小确幸之中。随后的十多年,对岸逐渐铺设起相关产业的骨架并逐步完成人员、资金、技术等配套支撑。此时此刻,台湾社会即便假装岁月静好和小确幸也渐渐求而不可得。在生存竞争中你可以自我麻痹,也可以装死,但不会改变坠落深渊的最终结局——人在生活中一旦被裹挟着往前走,即便什么都不做,也已经做出了一种选择…


《结构学》觉悟社内部培训专用!


《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

提问发消息:守夜人总司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